心得体会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心得体会

《诗经》读书笔记(精选多篇)

时间:2025-01-22 08:20:02
《诗经》读书笔记(精选多篇)[此文共8668字]

第一篇:《诗经》读书笔记

这几天忙得鸡飞狗跳,焦头烂额地应付着白天满满的安排。但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,凝眸窗外明亮的灯火,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渐浓的夜意里归于放松。一本《诗经》,一杯清茶,这个夜,就这么地染上了淡淡的书卷气。

关关雎鸠

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千百年前那位伫立苦思,望穿秋水的男子的形象,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。他在河畔痛苦而又心醉地守望。“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”她采摘荇菜时的倩影,伴着还未消散的雾气中一对对雎鸠快乐地啼叫,朦胧了男子乌黑的眼眸。

作为《诗经》的开篇之作,《关雎》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拐角处,被掩埋在现代人追求浮华的灵魂深处的纯粹。当我读到这首小诗时,怦然心跳的感觉是那么地清晰,仿佛自己便是那位顾盼东西的守望者。我想,这应该就是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如藤如蔓,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美丽所在。一字一句,简短易懂且朗朗上口,即使是我这般年纪的也能诵读得抑扬顿挫。可是,这简单的字句之后,却隐伏着一种令我半懂不懂的绵长思绪,恍惚间由书页间逸散而出,潜入我的衣袖之间,再也排遣不开。

反观如今从荧幕到现实,层出不穷的“多边形恋情”,红男绿女开口闭口的“我爱你”,还有车载斗量的花言巧语,满山满谷的欺诈谎言,再到市面上“剧情不够,爱情来凑”的所谓“新潮”小说……我在这个“爱情自由”之声响彻天外的社会里,竭力想要紧握住那种纯粹的相思最后的幻影,可惜却之觉得满眼灯红酒绿,内心却茫然若失。

“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曾经修订过诗经的孔老夫子如是说。那是一种如玉一般的美,色若羊脂,如切如搓,如琢如磨。

我想我已经找到梦境中声声鸠鸣的源头了。

生死契阔

西周后期,自王室东迁以来,周朝天子便失去了对诸侯的感召力与控制力。本来就不十分稳固的和平局面一下子便土崩瓦解。各地群雄逐鹿,争相割据称王,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存在的只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,各国之间以强凌弱,以众暴寡。战争,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,家破人亡。而那些幕后的操纵者们,则正用无数年轻战士们的鲜血作祭品,供奉着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。

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”

《击鼓》正是一位远征将士悲怆的天问。

“从孙子仲,平陈与宋。不我以归,忧心有仲。”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征战南北,一个鲜活的生命,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枚小小棋子。在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,战士凝望着天空向着他的故土飞去的一行大雁,瞪圆了怒目。

“爰居其处,爰丧其马,于以求之,余林之下。”眼见得征战太久的将士们个个苦苦思归,军心涣散,一路上疲于奔命,连战马也丢了,军纪松散,直如逃命。但战火还在蔓延,军队还在征尘中前行,统治者丝毫就没有考虑过士兵们的心情——毕竟,棋子是不应该有太多情感的。

战士在漫漫征途上,无力地前行着,他的心却痛苦地皱成一团。还记得,在他出发之前,他的妻子为他送行的场景——故乡的土壤泛着一种芳香的青草味,于风中梳理着长发的杨柳还刚刚展开嫩绿的新叶。二人心知这次出征吉凶难卜,但他却以战事将会很快结束为由,故做轻松,宽慰已经心如乱麻的妻子。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,远方,集合的号角似乎已经吹响。他牵过妻子的手,一双还未起老茧的白皙的手,“与子成说”,郑重地立下山盟海誓,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,答应就这么牵着她的手,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。

一阵风沙吹来,敲打着战士铮铮的铁甲。他骤然从回忆堕入现实,心中不由得无明火起:“于嗟阔兮,不我活兮。于嗟洵兮,不我信兮。”唉,那柳阴下的誓言里说的是自己很快就可以和心爱的人聚首。那知,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是不会让我活着回去的,统治者让我长期服役,一点信用也不讲!

——我们这些后人往往觉得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是一句多么美好的誓言。可惜,不知又有几个人知晓这句浪漫的誓言之后,有着一颗怎样归思如焚,怎样悲怆苦痛的心。

见鸳鸯独活于世

当诸侯们为了权利而打得昏天黑地、尸横遍野的时候,神州大地却浸泡在了血与泪之中。《葛生》一诗就是描写的一位战死者的妻子凄婉地悲歌。

“葛生蒙楚,蔹蔓于野。”青青的葛藤啊!从这大地的怀抱之中生出,覆盖在荆条之上;蔓生的蔹啊!生长在这荒野上,覆盖在这一片空旷的土地上。他们互相缠绕,互相搀扶,多像夫妇之间的相依相伴。而现在,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人世。“予美亡此,谁与独处?”你在那个冰冷的坟墓之中孤单地躺着,难道不觉得孤单吗?语气柔软处,仿佛在深夜之中,于丈夫亡魂之侧耳语。这种口吻,若是对生人诉说,或许应该归为一种惦记;而在百年前那个凄迷的夜里回荡,却又是那样一份痴情,是那么的凄美,又是那么的悲凉。

“夏之日,东之夜。百岁之后,归于其居。”既然人鬼殊途,鸳鸯独存,她也便不对生活抱有什么希望了。她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希望,就是百年之后,能与自己的丈夫同居一穴,就这么终了一生。

可惜,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不知道今后还要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呢。

忽然之间,一句苏轼悼亡妻的词涌上了我的心头:“料得年年断肠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”

子曰: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’。”

第二篇:《诗经》读书笔记

《诗经》读书笔记
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
蒹葭凄凄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
——《秦风·蒹葭》

秦川咫尺,宛然有三山云气,竹影仙风。

蒹葭,芦苇也,离爱情最近的草,比玫瑰平易,却更繁琐。飘零之物,随风而荡,却止于其根,若飘若止,若有若无。思绪无限,恍惚飘摇,而牵挂于根。根者,情也。

相思之所谓者,望之而不可即,见之而不可求;虽辛劳而求之,终不可得也。于是幽幽情思,漾漾于文字之间。

野旷玄远的古老时代,那条清澈见底的汉水湖畔旁,我们的远古祖先尽情的在芦苇旁边哼着自己嘴中的小曲,在华夏文明的边缘绝唱:

河畔芦苇碧色苍苍,深秋白露凝结成霜。

我那日思夜想的人,就在河水对岸一方。

逆流而上去追寻她,道路险阻而又漫长。

顺流而下寻寻觅觅,仿佛就在水的中央。

河畔芦苇一片茂盛,清晨露水尚未晒干。

我那魂牵梦绕的人,就在河水对岸一边。

逆流而上去追寻她,道路坎坷艰险难攀。

顺流而下寻寻觅觅,仿佛就在沙洲中间。

河畔芦苇更为繁茂,清晨白露依然逗 ……此处隐藏4148个字……横亘于古今之间的河流,而诗经就是这条河流的源头。青草可以编出献给爱人的“钻戒”,桑叶可以承载心的颂词,水之湄长满叫幸福的檀木,随意劈几棵盖起来的,就是温暖的爱巢。女人采薇、采桑也采摘漫过春天河面的爱情,男人狩猎、守着呦呦鹿鸣也狩猎着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时的美丽女子。《诗经》里原始的爱与恨的表达让人一咏三叹。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,《诗经》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、广泛的创作题材,向我们展示了周文化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。从《诗经》的祭祖诗中,我们看到西周统治者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;从农事诗中,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的农奴;从战争徭役诗中,看到了风尘仆仆的役夫征人;从士大夫政治讽刺诗中,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,从婚姻爱情诗中,看到了周人婚姻的礼俗;从其他诗篇中,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。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,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。不读《诗经》,简直无法想象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那些事情。耕种、狩猎、婚嫁、祭祀、园艺、兵役等这些人类一代又一代流传的生活方式,穿越千年,在《诗经》中尽现。《诗经》总能把我们带回农耕的年代,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。淑女与君子,艄公与过客,母亲与女儿,乃至时光与记忆,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。此岸是高楼广厦、灯火通明的都市,而彼岸有采薇的村姑、祈雨的仪式、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。

参考书目:余冠英:《诗经选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。

第五篇:《诗经》读书报告

《诗经》读书报告

世俗浮躁,寻一份心灵的宁静,抛却时空的距离,与先哲一次次产生心灵的碰撞;浮生依旧,携一卷永恒的《诗经》,且行且歌,回归最初的美好,与人性的最真完美邂逅。有幸品味《诗经》,在泛黄的书卷中领略那段历史,读懂那些人、那些事,挖掘人性最深处的纯真,灵魂,在一次次地被涤荡中慢慢升华、涅槃。我想,再也没有哪一种东西,可以像《诗经》这样可以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与感动,一旦进入,便是长长久久的沉醉。一段时间的研读《诗经》,才渐渐明白,枯燥的文字丝毫掩盖不了它永恒的魅力,晦涩的语义阻挡不了经典的力量。我们读《诗经》,绝不仅仅是去研读一段历史,了解一种风俗,而是要在那些文字的渗透中去听、去看、去感受那一份最原始的人性,回归于最初的美好。

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《诗经》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,故又称《诗三百》。先秦称为《诗》,或取其整数称《诗三百》。西汉时又被尊为儒家经典,始称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按用途和音乐分“风、雅、颂”三部分,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、比、兴,与风、雅、颂合称“六义”。简单的手法,质朴的语言,将一个时代的更迭,完整地呈现在了后人的面前,时间创造般地加深了这份韵味。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,古诗里的字句,才幻化成水底的珊瑚,美丽而持久。古诗如酒,存放得久了,也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,留给后人慢慢品尝。

一、唯美的爱情观

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从之,

道阻且长;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 幽幽河畔边,碧色的芦苇苍苍茫茫,一望无际,已然是临近深秋,白露渐渐凝结成霜,皎洁无瑕。纯真的爱情,牵动着无羁的思念,恋人的心,永远地牵挂着对方的一切,无论何时何地,从未改变,即使道路坎坷,也会坚守到底。思念是一条河,河水潺潺,将丝丝缕缕的思念带向远方,流水的尽头,是亲爱的恋人。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,好美的诗,好令人羡慕的意境,生命本就该如此。不求富贵荣华,功名显赫,但求一人真心,白首永不相离!唯美的爱情观,古代先民,用人性最真实的朴实与坚贞,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爱情,他们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了,即便再难,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。“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;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”我的心不是石亦不是席,石可转而心不可转,席可卷而心不可卷,美丽女子执着于爱情,不离不弃,同为芸芸众生的我们,又是否能够做到呢?

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”掀开《诗经》的第一页,正是那条亘古不变的河,带我走进了诗经的天堂。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,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,两千年前的浪花溅湿我日渐格式化的都市皮鞋。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,并且歌笑歌哭?淑女与君子,艄公与过客,母亲与儿女,乃至时光与记忆,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,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。如今,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(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WWw.)后辈的倾听。就像一条人间的银河,此岸是高楼广厦,齿轮与车辆,灯火通明的都市,而彼岸呢,彼岸有采薇的村姑、祈雨的礼仪,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……我们渴望着回到银河的那边,像先辈们一样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渴望着一身轻衣,一双木屐,一副斗笠,漫步在先秦的

那条河,和着习习微风,夹杂着淅淅沥沥的小雨,一直走下去……

二、质朴的才是最真的

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,是幸运的,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,门前的原野、山峦、岩石,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。只有阡陌属于自己,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,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,充满感恩的心情。村野气十足的《诗经》象征着一个时代,民族的时代,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、蹒跚学步的时代。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,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。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——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。甚至可以说,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,在平凡的劳动、情爱、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。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,我们是苍白的,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、墙壁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。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。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,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——灵感的花朵,因为贫血而枯萎,而失去了天真。我们无法回到《诗经》的时代,男耕女织的时代,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。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,所以《诗经》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,无法模仿。在充斥着欲望、高音喇叭的现实中,这属于天籁了。做天籁的听众,是幸福的。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,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,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: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?我一向两手空空,一无所有,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,《诗经》里的那条河,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,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,饮水思源。但是,这条民间的河流,

让我们依然可以在滚滚凡尘中留得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,最起码,遥望着河对岸的文明,我们会产生那样的一种冲动,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野性的呼唤,告诉我们沿着那条《诗经》的河流,去寻找彼岸的文明,让灵魂涤荡千年。

三、让经典永恒

一部好书,要想成为绝唱,就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《诗经》便是如此,流传千年,依旧不变最初的颜色,总是能够让人在心里产生久久的共鸣。纵观现实的世界,每个人都在背着枷锁前进,或倾心于追名逐利,或陶醉于尔虞我诈,却依旧不曾想过减负。还给心灵一份宁静吧!《诗经》总能在不经意间,还原人性最深处的最美。因为,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,我很幸运,能够携一卷《诗经》,徜徉于浮世中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,漫随天外云卷云舒。

《《诗经》读书笔记(精选多篇)[此文共8668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

Copyright © 2025 金融村文库 www.jinrongcun.com 版权所有